学者:在邓小平的骨子里改革从来没有动摇过

  邓小平说:“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究竟好不好,完善不完善,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。”“这三条”即——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,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,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。(封面/陈国英作品)

  邓小平:谋划制度理想

  “在邓小平的骨子里,改革从来没有动摇过。说他最后不搞改革了,这是不对的”

  从现在开始的未来6年左右,对于中国人到底有多重要?

  1992年,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就曾作出预言。

  在那次让改革开放走上新阶段的谈话中,有这样一段表述:“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,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、更加定型的制度。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、政策,也将更加定型化。”

  如今,习近平表达了在同样的时间点达到同样目标的决心。

  2014年2月,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,习近平开篇就讲述了自己对于邓小平这一预言的深刻印象。 在这次重要讲话中,习近平说:“今天,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,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,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、为人民幸福安康、为社会和谐稳定、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、更稳定、更管用的制度体系。”

  此前,备受关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,除了同样强调“更加成熟、更加定型”,还将目标时间明确为2020年。

  改革开放30多年,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也有人说可能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。

  改革如同闯关。这30多年间,中国人也曾多次面临高高低低的改革关口。而这一次,在“改革必须硬碰硬”直逼眼前的时刻,两代最高领导人对于国与民的制度承诺,在此契合。

  这无疑也是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一道险峻关隘。终点显然不会是“三权分立”——尽管改革艰难,但他们对于自己所坚持的道路同样自信。

  比如邓小平对于民主集中制就曾说:“我们总有一天要找机会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。”  

  用习近平的话说:“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。”

  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,回溯他对于国家与政党制度体系的构想,慎思他的未竟事业,必然会对中国道路的未来有更清晰的判断。

  更高更切实的民主

  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副主任姜淑萍看来,邓小平的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》一文是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重要的纲领性文件。

  也许它不如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《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团结一致向前看》以及南方谈话那样让人熟知,但这篇通常所称 的“八?一八”讲话,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。 30多年后的今天,人们会把它视作新时期中国制度建设的起点。

  “八?一八”讲话就是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。会后不到两周,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,邓小平、李先念等六位老同志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,给全国老干部作出表率。 “‘八?一八’是一个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,在当时的现实意义主要是解决党内的新老接班、年轻化的问题。有人说,邓小平搞改革,只搞经济方面的改革,不重视政治方面的改革。这是不对的。这个讲话可以证明,在新时期一开始他就在考虑和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。”姜淑萍对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说。

  作为中共中央的工作部门,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任务是: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,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,编辑、研究党和国家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。第三编研部承担编辑邓小平著作,撰写邓小平年谱、传记等任务。

  “‘文化大革命’结束后,拨乱反正,老干部解放出来,重新回到各级领导岗位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,老干部中许多人年迈体弱,力不从心,难以胜任,干部年轻化迫在眉睫。这就是‘八?一八’讲话的大背景。”姜淑萍说。

  不过,这篇讲话之所以被称为“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”,是因为它并非就事论事。

  除了指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、干部制度的主要弊端——官僚主义、权力过分集中、家长制、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,邓小平还说:“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究竟好不好,完善不完善,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。”

  “这三条”即——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,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,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。  

  实现干部的新老交替

 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副研究员蒋永清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,但还需要有组织路线来保证。所以,邓小平把废除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,实现干部新老交替,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。他认为这是关系党的百年大计的根本问题,提出要趁老干部还在,在三五年内调整、安排好各级领导班子。  

  1982年中共十二大进一步阐述了“八?一八”讲话的主要内容,强调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,不设中央主席和地方各级党委第一书记,为改变权力过于集中作出制度安排。

  作为一种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过渡性策略,还建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。

 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副研究员张曙说,与此同时,围绕领导制度问题的立法进程明显加快。

  “八?一八”讲话中说:“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,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。”

  张曙认为,法制建设是邓小平对于制度建设的根本主张之一。

 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、时任修宪委员会副秘书长的王汉斌曾回忆说,1982年之前的三部宪法都是总纲之后,依次为  《国家机构》、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》两章。这次修宪,讨论焦点之一是,是否把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》作为第一章。它的实质是用宪法来明确:先有公民权利、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,还是先有国家机构来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。

  经过请示邓小平,“还是要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摆在国家机构前面。这个决定很重要。”

  更早时,在1978年底著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,邓小平曾就法制建设作出了“有比没有好,快搞比慢搞好”的指示。

  由是,从1979年3月到6月底,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在3个多月内提出7件法律草案,中国立法工作在中断了20多年后重新恢复并取得重大突破。

  张曙说:“以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为重点的领导制度建设,从进入新时期后有序进行。”

  这些努力包括:恢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央书记处,创设中央顾问委员会;确立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国家机构系统,恢复国家主席、人民检察院、人民法院等国家机构。

  1982年中共十二大修订党章后至今的30多年,都如期召开各次党代会。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时间不得超过两届,取消了领导职务的终身制。

 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,邓小平看到,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。改革,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,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。

  “他认识到,政治体制改革要是跟不上,那么经济改革也进行不下去,所以强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,并且对于改什么、怎么改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有明确的论述。这方面的论述在1986年、1987年非常多,非常充分。”姜淑萍说。

 

文章关键词: 邓小平

分享到:
收藏  |  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
已收藏!

您可通过新浪首页(www.sina.com.cn)顶部 “我的收藏”,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。

知道了

0
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苏格兰今天举行独立公投 最新消息
  • 体育欧冠-拜仁绝杀曼城 切尔西1-1 巴萨胜
  • 娱乐曝姚晨多次出轨 怒斥:满纸荒唐物是人非
  • 财经神秘富豪闫琦控制三亚鹿回头岛千亩土地
  • 科技苹果开放下载iOS 8 升级攻略
  • 博客闺蜜揭秘:普京对前妻非常抠门
  • 读书优劣悬殊: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
  • 教育2人考上北大医学部弃读:感觉不是真北大